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身边的事 > 正文
    购物车
    0

    冀中古镇肖张村村名由来

    信息发布者:ljz123
    2019-01-10 21:41:32    来源:百科   转载

    村名由来

    冀中古镇肖张村,悠悠岁月三千年。村庄东靠潴龙河(现叫索泸河),此河发源于河南伏牛山,贯穿河北省中南部,南至河南诸县和黄河相连,北入海河。当时水面宽几百米,水深两丈有余,常年有水,川流不息,水清如镜,是当时的南北黄金水道。人们沿河而居,年长日久,遂成村落,达百余户人家,并附有集市,是方圆百里的物资集散地。此时为春秋时期,距今三千余年。由于河运方便,此村设有码头,南粮北运,粮食多集中在此,自然得名"粮广店",表示粮食多的意思。

    后因粮食聚多,又运又存又收又放,在村中设有三老,廷缘(干部)以理行政,并排解纠纷;并设里(乡),因粮食多一时运不出去,遂建里仓,如张仓口、刘仓口等几个仓口为存粮处,遂形成外围村落。因事务繁忙,纭纭众生,一时群贤毕至,能人众多,于是改村名为"集贤镇"。

    战国时期,该村属赵国管辖。赵王封张耳家族为世袭王侯,管辖潴龙河以西。秦、西汉初,张耳大将为赵国第十代王子驻防此地,成为屯兵之处,军事重地。当时建有城墙、护城战壕、烟火台,村东北、村正南有两处烽烟墩。现在还有城墙之印迹,并有"城壕"、"马号"之名称流传至今。

    公元前二百零六年,刘邦建立汉朝,大局初定,派宰相萧何、军师张良、大将军韩信来此平降,经萧何、张良周旋劝降,未动一兵一卒,未破坏一草一木,百姓未受战乱之苦,村庄未受毁灭之灾。大将军张耳和平归顺刘邦,并被封为大将军,镇守冀州。百姓为纪念萧何、张耳、张良,村名改为"萧张镇",后写为"肖张镇"。

    为纪念张耳大将军,在村西北建造了十王府。十王府坐落在北官道正南、老虎岗子以东、卧龙地地面上。因地基较低,地面抬高一丈之多。院落宽五十米,长一百米。坐北朝南瓦房三间,房高一丈五尺,飞檐斗拱,前面有两个大红柱子,朱红大门。内壁画有诸神,中间是张耳大将军神像。房前有两排石碑,碑文记载着张耳功绩,并有捐献者人名,常年香火不断。张耳将军百年后,葬于冀州南门西,有墓地碑文为证,保留到文革以前。

    折叠发展历

    古黄河和漳河屡次改道北溢,造就了这方土地,它的流淌给这方百姓的有甘甜、也有苦涩,有辉煌、也有坎坷,百姓们顺其自然,在这里繁衍、生息、劳动。

    古代境内水草丰茂,荆棘遍地,枣树尤多,先民以所煮枣汁作糖料。西汉初属枣强管。本地果树以枣树为主,经世代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至近代已遍布全村,田园、河畔、村边、庭院,随处可见,品种繁多,品质优良,其中以马莲小枣为最佳。金秋八月,片片枣林红枣满挂,赏心悦目,别具风情,使路人也感到甜浸心脾。

    村东临索泸河,原为古时黄、漳故道,常年有水,是南粮北调的航道,商船川流不息,为这方人带来了生存良机。相传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潴龙河畔建粮广店,姜子牙曾被纣王追杀,落难于此,至今仍有姜子牙卖浆台和姜子牙钓鱼台的遗迹。索泸河现已变为时令性排涝河道,西河岸经平整改造,原来的茅草滩、沙土岗现已变成400多亩的果园,河边成片杨树茂盛喜人。

    农业土壤为成土母质,是古黄河、漳河的冲积物,以潮土为主,适宜种植多种作物。在明代,这片土壤质地较好,洪涝灾害较轻,也就是因为这一点,广大农民守土为本的观念尤重,习惯广种薄收,能聊以果腹为自慰,不敢高求。但现实并不使人总能自慰,剥削阶级的存在和频繁的自然灾害,使"糠菜半年粮"的家庭占大多数。我村植棉历史较久,每年有棉花作为商品运往城市,生活有所改善,1936年全村人均植棉零点三亩。城市经济的发展更使"守土为本"的观念受到冲击,进京做买卖的,学手艺的大批涌现,行业以皮毛、商业、木工等为主。旧时还有一部分人走京串卫(天津)或者下关东、去塞外,以生产经营毛毡、五金、木器、铁器者居多。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尊儒崇圣是历史上肖张的传统心态,解放初,具不完全统计,大、小庙宇近二十处,有南街口的佛爷庙、西街口的关爷庙、北街口的真武庙、东街口的关爷庙,后村西口的九王庙、及十王府等。每户供的神有灶王、财神、天地、关爷、南海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古时代以私塾学习为主,文化教育以孔儒道教为思想、为内容。在清代同治初,1862年,由李莲海建小学校一所,校名为"肖张镇初级小学校"。清末光绪二十四年,1901年我村建基督教堂,附设伦才学校,分男、女学堂,并设有中学班叫"德育中学",培养了大批人才。民国初期推进了文化的进步,有句顺口溜"中华民国大改良,拆了大庙改学堂"。咱村把东街口关爷庙改为小学堂。后来由南街老文化人辛斌亭发起募捐,自备食粮到北京、天津,发动肖张籍人世捐款,回来后在肖张南街路西建起了一所小学,一直沿用到六十年代。

    肖张人有爱学、习武之风尚,特别是肖张文化街东场李氏家族,多数成员坚持习武和读书作为护族起家的法宝,至清末东场共有举人、进士、痒生、禀生、秀才十余人。从清末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东场在高级学府读书的有十人,其中女性四人,多数毕业后从事教育。

    由于肖张与战事频繁的古冀州、清河郡相邻,故多受战事波及,成为战场,致使百姓屡受创伤。明初,燕王朱棣率重兵南下争夺天下,途经我村,先民惨遭浩劫,几绝炊烟。永乐年间从山西、山东向肖张移民。明末白莲教起义,肖张人多有响应。清末光绪年间,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肖张人积极参加,在王庆一的号召下挂旗设坛,招勇习武,率团勇千余人焚烧了肖张的英国教堂。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土匪横行,肖张百姓仍未得安宁。

    折叠抗战烽

    "风声书生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是关心"。"五四"运动使肖张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希望。1925年上海"五卅惨案"的消息传到了肖张教堂附设的伦才学校,师生们举行游行示威抗议帝国主义者的暴行。以校长任道真为首的全体师生,在集市上游行、喊口号、贴标语、散传单。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肖张的知识分子李会山挺身而出,步行到延安学习后,贺龙将军任命他为连长,回家乡参加抗日战争,同年入党。1938年2月和本县十余名青年教师、学生到冀南抗日军政学校学习,是肖张共产党的火种。

    1939年春,日军侵占县城,同时在肖张村西街路南李经武、李天雨大院建了据点,从此肖张村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了长达近七年的抗日武装斗争。

    七年中,日伪军对肖张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奸污良家妇女,民不聊生。1940年1月上旬,我抗日军团数百人在景村与敌遭遇,数十人被俘或牺牲,数日后三十六位被捕者英勇就义于枣强东关,其中就有本村的刘孟森。1940年2月我抗日游击队,在攻打肖张西街日军据点时,肖张村战士赵朋起腿被打断,落下终身残废。肖张党的火种李会山在1942年秋与敌孤军奋战,当剩下最后一颗子弹时,饮弹自尽,英勇就义。

    知识分子张仁升,1943年入党,投入革命,在肖张发展共产党员二十多名,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增加了新的革命力量。日伪军来肖张先占据西街李经武、李天雨大院,被游击队攻打后,日伪军又在肖张南庄建起了据点,建了土围子、修了工事,在四角屋顶上建了哨所,把居民赶到其他街上去住。1942年初,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肖张教堂,改建据点。1944年8月县大队把肖张据点彻底端掉。

    七年中,在那腥风血雨的岁月里,百姓被打、被抓、被辱、被杀,不计其数,民不聊生。七年中冀南党政领导人宋任穷、陈再道、刘志坚、王任重等多次在本县秘密召开会议,布置抗日工作,指挥战斗。冀南纵队指挥员等四人骑着马来我村,在义聚楼动员十二联盟,配合党的工作,发动群众共同抗日。枣北县领导人李晓明、张琴室、刘英、张永言等带领游击队,在肖张一带拔据点、除汉奸,除霸安良,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

    七年中肖张村民英勇不屈,配合游击队同敌人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破公路、割电线、拆城墙、挖地道、攻炮楼、炸碉堡、拔据点、除汉奸、送军粮、站岗放哨、护送伤员、传递情报,在茂密的青纱帐里到处活动着民兵、游击队和人民子弟兵,儿童团在村边、路口手持红缨枪,站岗放哨,盘查行人;老奶奶佯坐街头、纺花拐线、监视敌情,青壮年昼夜巡逻保护军粮。多少次会议在地窖里召开,多少伤员在堡垒户家中休养,多少次交通员到瓜棚里接头交换情报,全村人民就这样用勇敢与机智、鲜血与生命保卫着可爱的家乡。抗日统一战线深入人心,各阶级、各阶层、一些开明人士也踊跃捐钱出物,支援抗日。肖张人民捐躯者有十几名。1945年6月25日,日伪军败逃,全县解放。长篇小说《平原枪声》就是以肖张人民抗日斗争的历史为背景的生动真实写照。

    七年中在武装斗争的烽火中,我村在伦才学校培养大批学员,有知识的青年热身参加革命及教育战线。教堂附设的西医院设备先进、医术高明,在方圆百里有名气,来院就医的络绎不绝,并培养了大批的本地人学医,肖张人有付振山、付化东、张绍印、王之和、辛九江、张桂昌为抗战伤员看病、上药,救死扶伤。肖张百姓尝到了人才教育的甜头。

    抗战胜利后,肖张村党支部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响应号召,进行了土改运动,斗地主分田地,翻身得解放的农民一边积极生产,一边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支援全国解放战争,其间扩军九次,肖张村就有五十多名青壮年参加了人民解放军。1949年初,肖张组织了七十余名担架队,长途跋涉分赴中原和太原战场,在枪林弹雨中抢救伤员,历尽千难万险,有的献出了生命,肖张李元福就是其中的一员。

    折叠发展现

    新中国成立后,肖张人民踏上了社会主义征途,广大农民怀着对共产党和毛主席万分感激的心情,支援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支援抗美援朝。在自己的土地上辛勤劳作,开展劳动致富竞赛,努力增产增收,肖张村李会同就是受到县政府表彰的"植棉模范"。经过三年努力,全村经济,尤其农业生产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人民生活获得初步改善。

    在互助组的基础上,1952年,以党支书李金浩为首的党员,带头在东庄组织了十几户,试办农民生产合作社,以土地、牲畜、农具和劳力入股分红。在西街的刘凤鸣、李安泽也组织了初级社,对扶贫济困、搞好生产起了一定的作用。1956年一律转为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全部土地、牲口、农具入社,按劳分红。

    1958年"大跃进"兴起、"共产风"横吹,此时匆忙建起来而基础薄弱的人民公社无异于是雪上加霜。三年困难时期,农民生活陷入低谷,被迫实行"低指标瓜菜代",群众生活极为困苦,大部分儿童出现浮肿,有部分农民被饿死,有部分农民为求生,全家去了东北,当时肖张剩余人口不到千人,生产几乎瘫痪,在家人员为糊口坐火车去山东新泰,用衣服等物换取山芋干,当时山东人有句顺口溜:"河北人的衣服换个净,山东的山芋干也换不净"。

    1962年在严重的困难面前,由于贯彻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放宽农村经济政策,同时国家给以支援,形势逐渐好转。1965年全村生产总值比1962年增长50%。

    1965年四清运动,以地区专员高健带领地区官员、天津的大学生、部分县城干部在肖张搞试点,实行了革命生产两不误。

    村东种植四百亩果树,相继大兴水利化,打大眼井6眼,深铁管机井3眼,并在1966年从衡水景官拉来了工业电,机井配上电,全村照明也用上了电,是枣强县第一个用电的村。

    1966年春,工作队带领着全村社员奋战四十天,吃住在田间,手提、肩挑井水、挖丰产沟,种上千亩分枝大红穗高粱,秋后亩产四百多斤,一跃全村跨过了"黄河",是枣强县的大寨村。

    1966年6月全国文化大革命兴起,肖张还是一手抓革命,一手抓生产。"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首先第九生产队请来了师傅,搞起了笔刷厂,一年下来,工值由两角三分上升到五元钱,工值翻了二十倍,带动了全村十一个生产队,大队也办起了副业摊子,还组建了编织业、油毡厂、橡胶厂。大小队经济发展了,有钱啦,一气打了十几眼机井,各机井机电配套,又奋战了四个秋冬天,吃住在田间,平整土地动土几十万立方,填平大小道沟几十个,改造盐碱地二百多亩,使全村农田方田化,道路网络化、绿林化,耕种全部机械化。大队在七十年代末十几个摊点实行承包定额责任制,大队年收入达到二十万元,并实行了对社员十不要钱:如耕种、看病、磨面子等,农副业空前发展。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肖张同全国一样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如果说四十年代后期进行的土地改革使肖张生产力获得第一次空前解放,那么八十年代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生产力获得的是第二次大解放,重新得到生产自主权的农民欣喜若狂,利用建国以来,特别是利用七十年代开发的农田水利基本设施,实行科学种田,改变单一种植。根据市场需求,实行多种经营,农业的发展呈现出史无前例的大好局面,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从责任前的亩产千斤到现在的吨粮田,经济价值迅速增长,农民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棉花、油料、蔬菜等经济作物也有了很大发展,特别是棉花,每年种植千余亩,平均亩产籽棉五百至六百斤,成为农民重要的经济来源。

    平原绿化稳步发展,果园面积迅速扩大,家畜家禽饲养量和肉蛋产量逐年上升,以种田为主,从事第二、第三产业的农民越来越多,他们或进城经商或进入乡镇企业,有的已成为有名气的农民企业家。1988年全村总产值四千万元,比责任制前翻了一番。

    新中国成立之时,肖张的工业是一些传统手工业。六十年代中后期,有胆识的农村干部和社员开了先河,创办社队副业,打开以工养农的路子。

    肖张办起了笔刷厂、玻璃钢厂、橡胶厂、油毡厂、编织厂等,就是这些以饲养棚、队部作为厂房的社队副业,却为农业生产,尤其是水利建设提供了大量资金,以工养农大建成效,每年缴纳税金二十多万元,成为第一批衡水地区红旗党支部。

    近十几年来,我村的经济发展迅速,壮大了集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农田基本建设方面,挖通了南官道,扩挖了大坑,引进了黄河水,扩大了浇地面积。在机井完善方面,达到了百亩粮田一眼井。田园硬面路化2000米,田间路植树5万棵。在农田建设上真正达到了土地方田化、水利化、道路绿化网络化、耕地机械化、全部优种化、管理科学化。

    在村镇建设上,全部实现路面硬化,电力设施标准化,村貌整洁花园化,是衡水市第一批生态文明村。居民院落改造,我村首开先河,现已建成别墅楼二十四栋。几年内,肖张将建成一个崭新的新型农村小城镇。

    进入新世纪,党的三农政策落实得好,"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几千年来的种地纳粮现已全部废除,农民种地政府还发放各项补贴,粮食定了保护价,农民得到了最大实惠,激发了人们的干劲,收入倍增。农村新型合作医疗政策的实行,使人民卫生保健得到了明显改善,有病花钱可以报销,困难人群中的"低保户""五保户"每月有定补,现已实行农民"养老金"制度,凡年满60周岁的农民,中央财政补助每人每月55元,地方财政在有能力的情况下,再补充一部分,农民老有所养,欣喜万千。

    尊师重教是肖张村的古老传统,"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党支部始终重视教育,出资建设了花园式校园,教学设施俱全,达到了省"普九"验收标准。学子爱学习求知识,大部分青年达到中专以上文化程度,有一技之长,进一步深造者更大有人在,考研究生、读博士是一种新风尚,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有用人才。

    现全村户户有电话、手机、彩电、冰箱、电动车、摩托车,部分户有了汽车,用上了太阳能,入了互联网,夏有空调,冬有暖气,衣食住行达到空前未有的水平,精神生活也日渐丰富。

    肖张离大城市较远,即不靠山也不靠海,地下尚未发现可采矿藏,水资源缺乏,虽然有些制约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但是也有鼓舞人心的有利条件:土地资源比较丰富,人均耕地二亩;黄河水已开始引入肖张,长江水南水北调近期完成,劳动力资源充裕,人们商品意识日渐浓厚;

    交通便利,东靠京九铁路,肃临公路南北贯通,并有广大高速公路及邯黄铁路穿村而过,交通四通八达。有这样的便利条件,肖张村又是老革命区,长篇小说《平原枪声》已改编成电视剧,名扬天下。为怀念先烈,不忘国耻,教育后人,奋发图强,强国富民,肖张村计划开展红色旅游区,修复耶稣教堂,日本炮楼,肖张的古时八景,建农家小院,兴农家小吃,绿色果园游,自采自用等带动经济发展。

    肖张村,自古是"仁义之乡",功高德厚,民风淳厚。如今,迎四方客,纳八方贤,居集落巢,共建乡里,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以高效农业为基础,以个体企业为主导,以大流通为动力,廉洁奉公,忘我劳动,经过努力,肖张必将以现代化新农村的崭新面貌呈现在冀中南大地上,成为一颗耀眼的明珠。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